学术讲座—闽地藏珍——福建文物的更好保护与传承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10-10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 | 闽地藏珍——福建文物的更好保护与传承 |
---|
主办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联合主办单位 |
|
---|
讲座人 | 常浩 | 讲座人 职称 | 正高 | 主持人 | 邹艳辉 |
---|
讲座类型 | 社会科学 | 讲座对象 | 全校师生 | 时间 | 2025-10-17 15:30 |
---|
地点 | 北校区博学4#201 |
---|
讲 座 人 简 介 |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评定的考古领队,被列入福建省文博专家库、福建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家委员会、福建省自然资源领域专家库等。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顾问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和闽江学院兼职研究员。省四普办数据技术组成员。长期从事福建省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参与了万寿岩等福建省考古遗址保护与研究、福建土楼、鼓浪屿、泉州申遗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研究保护等,2018年作为鼓浪屿申遗先进个人被福建省政府通报表扬。 |
---|
讲座 主要内容 | 1.介绍文物的概念、分类、理念和法律法规以及世界遗产。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与文化记忆。文物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和可移动文物(如青铜器、书画、古籍等)。文物保护的理念核心在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确保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得以延续。2.以福建具体案例讲述文物的主要工作,包括价值研究、文物四有、保护工程、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管理、活化利用、文物旅游等。以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例,深入挖掘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的航海贸易、文化交流与城市发展史,确立了其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突出普遍价值。严格落实“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的基础工作,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石,通过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对遗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同时,积极推动活化利用,将古老街区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举办“海丝”文化节,发展文物旅游,使静态的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求我们“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并创造性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些重要精神深刻揭示了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就是延续民族的精神魂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