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苏联专家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技术援助(1949—1960)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5-05-27 访问次数: 10


讲座题目苏联专家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技术援助(1949—1960)
主办单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李浩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苏清木
讲座类型自然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5-05-29 15:30
地点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逸夫楼A1-307教室




城市规划博士(师从邹德慈院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主攻学术方向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科学技术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已出版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159篇。 代表作为《规划北京:“梁陈方案”新考》《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规划建设实录——郑天翔日志选编(1952-1958年)》《城·事·人——城市规划前辈访谈录》(共9辑)《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中国规划机构70年演变——兼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张友良日记选编——1956年城市规划工作实录》和译著《明日之城市》《进化中的城市》《城市和区域规划》等。
讲座
主要内容
本讲座基于新近解密的城建档案与口述史料,系统重构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奠基历程。通过聚焦1949至1960年间四批次苏联规划专家的技术援助活动,重点解析三版城市总体规划(1953/1957/1958)的制定逻辑、实施困境及其历史遗产,揭示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复杂实践特征。 第一部分:技术输入的时空场域  以1953年首版总体规划为核心,剖析莫斯科规划经验在中国首都的创造性转化。通过苏联专家组组长巴拉金的《北京规划备忘录》等原始文献,展现环形放射路网+中轴线强化方案的生成逻辑:既移植苏联社会主义城市的几何美学,又融入梁思成提出的城墙立体环道等本土改良。重点解读规划中地下管廊超前预留地铁一期选线论证等技术细节,揭示苏联专家如何将战备需求转化为空间设计语言。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变动中的规划调适 比较分析1957年工业优先版与1958年大跃进版规划的范式转变。前者依托酒仙桥电子工业区规划案例,探讨苏联生产-生活单元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后者则以分散集团式方案为切入点,解析绿化隔离带设置背后的规模控制思想。通过1958年规划委员会会议记录,还原卫星城人口规模市域边界拓展等争议性议题的决策过程。第三部分:规划实践的复合性规律 基于郑天翔、陈干等亲历者工作日记,提炼首都规划建设的三大规律:其一,技术理性与政治决策的博弈张力,如行政中心选址争议中经济测算与意识形态的角力;其二,外来范式的在地重构,体现为苏联邻里单位向单位大院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其三,规划弹性的历史价值,1958年未实施方案中的多中心结构理念,在21世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重获生命力。 讲座最后将展示苏联专家手绘的1953年规划草图、梁思成修改意见批注等珍稀文献,并开放规划遗产保护中俄城建档案比较研究等延伸议题讨论。通过解剖这段技术移植史,为理解当代中国特大城市治理提供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