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生态型土质覆盖层:理论与实践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2-27 访问次数: 131
讲座题目生态型土质覆盖层:理论与实践
主办单位土木工程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冯嵩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吴学震
讲座类型自然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2-28 16:15
地点学术报告厅




冯嵩博士在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担任研究员。他于2016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吴宏伟院士,2012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师从郑颖人院士与冯夏庭院士,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岩土(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生物覆盖系统)、岩土能源(如能源桩)和岩土本构理论。入选2020年度福建省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二等奖;2022年)等奖项。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40余篇SCI论文、6篇EI论文,其中近二十篇发表在国际岩土三大期刊《Géotechnique》、《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授权10多项中美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他的研究成果纳入在编国标,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多个重要的固体废物填埋场,用于生态修复和污染控制。
讲座
主要内容
生态型土质覆盖层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封场技术,采用天然土体进行构建,完全摒弃了传统土工膜的使用。其防渗原理基于水分的储存与释放机制,通过细粒土层的卓越储水能力,结合植被的蒸腾作用,有效实现了雨水的自然防渗。同时,含水细粒土层的低透气性以及土层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共同作用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为环境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生态型土质覆盖层主要包括单层腾发式覆盖层、毛细阻滞覆盖层以及复合防渗型三层覆盖层,每种类型都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其理论分析基础深厚,涵盖了甲烷氧化及植物作用下覆盖层的水-气-热耦合运移理论,这一理论为生态型土质覆盖层的性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针对植物作用下的生态型土质覆盖层,我们还建立了防渗、闭气以及稳定性服役性能的评估方法,确保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持久性。在国内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封场治理工程中,生态型土质覆盖层已经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阻断型覆盖层,它在安全性、经济性、耐久性、碳减排以及生态性方面均表现出色,为我国固废填埋场的封场覆盖治理与生态恢复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