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会
发布者: 科研处 更新日期: 2024-10-31 访问次数: 228
讲座题目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会
主办单位科研处(社科处·知识产权处)
联合主办单位
讲座人陈旭光讲座人
职称
正高主持人韦建刚
讲座类型自然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4-10-31 14:30
地点学术报告厅(行政楼附属楼1楼)




陈旭光,1984年生,山东省广饶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山东省深海采矿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社会兼职: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协会理事会副会长、科技部深海极地专项秘书组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山东轨道交通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结构工程学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与灾害预警学科“隧道地质监测预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EI期刊《岩土力学》编委、核心期刊《船舶工程》副主编、大连海事大学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深海采矿岩土力学及海底采矿装备研发。 研究成果:围绕海底工程及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分别针对近岸、离岸和深水的典型岩土介质的流固耦合灾害,提出了海底工程灾害系统防控技术与装备,解决了深部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开挖及海上风电基础冲刷灾害预测-监测-探测-防护等工程难题,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内海洋工程项目,产生经济收益近1.5亿元。近年来,在深海采矿装备及环境扰动等“卡脖子”技术方面,率先提出深海采矿车安全行进、高效开采及环境低扰动等新方法,被长沙矿冶院、中船重工702所、沈自所等行业权威水下装备单位应用,并成功搭载“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羽流絮凝环境治理技术验证,促进了深海载人潜水器高效作业及采矿商业化发展进程。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及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及央企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17篇,授权/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50项,获教育部、山东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讲座
主要内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与立项情况分析及申请趋势。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数量、立项数量、不同学科领域的申报和立项分布、申报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情况等数据,进行全面剖析;从数据变化中归纳趋势,包括特定领域的热度上升(如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对跨学科合作项目申报的增加,以及对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项目的重视等;同时,分析不同类型项目(如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的趋势变化。

2.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解读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的内涵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3.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验分享。介绍当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关注的领域,了解这些重点领域有助于申报者选题时与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相契合。同时还从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等多个方面介绍申请书的写作要点。

4.申报疑问解答与建设性指导。针对大家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如选题过大或过小、缺乏合适的研究团队成员、预算被削减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此外,还根据大家提出的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设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