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建APP2018.01.09:平凡中的感动!一个党报记者眼中的两岸故事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8-01-10 访问次数: 81

 平凡中的感动!一个党报记者眼中的两岸故事

01-09 11:47新福建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1月9日报道(记者 刘深魁 )  “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其代表作《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它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落脚于一个“情”字,可谓用真情打动了万千读者。同样,倘若以之来观照当下的对台新闻报道,我认为亦不例外。报道新闻是记者的天职,但如何报道好,特别是如何用新闻作品来感动人,让其成为采访者“心的批注,眼的旁白”,这就要求所报道的新闻必须体现一个“情”字,真实记录下平凡中蕴含的感动,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受众。

    过去的一年,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台青“双创”热潮涌动八闽、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巡游、两岸合编语文教材在台使用等等,事关闽台两岸的大事件层出不穷,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海峡新闻这个平台,一年来,笔者围绕两岸关系中涌现的重大热点事件,将采访切入点放在闽台民间交流、教育合作、乡村建设、台青创业和台商台农故事等细分领域,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感人故事,采写、刊发了一批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我深切体会到,在闽台关系这艘大船上,扎根八闽的台商、台农和台生们其实就像舵手一样,他们在干事创业、工作生活的过程中,也在为基层做实事、做好事,为两岸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去“采鲜菜”“抓活鱼”,忠实记录和报道这些感人事迹,在这个大时代留下他们的印记。

    于是,在做“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十人谈”系列报道中,我看到了一位台湾老兵坚守数十载、魂牵梦萦的寻根路和回家梦。这名台胞叫张细山,祖籍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少时被抓壮丁去了台湾,从此跟亲人天各一方。在两岸敌对和分隔的年代里,张细山没有一天不想家,盼着活着时能返乡,他用家乡大岞村的名字来称呼在台的聚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妈祖庙供奉家乡带来的香火,他勇敢走上台北街头发出“我要回家”的呐喊,这一切皆源自他心中的回家梦。1987年10月,台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从此回家的门向他敞开了。此后的30年里,张细山回乡寻根的故事一年年上演,从未间断过。“人离家再远,都不能丢根忘本。”张细山的寻根故事,令人潸然泪下。而我能做的,就是陪他一起踏上回家路,记录下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家国守望与心路历程。

 本报记者(左)采访台湾嘉宾。

    于是,在采写闽台共建美丽乡村和基层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位台湾教授扎根偏远乡村,为保护农耕文化留住乡愁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这位专家名叫邱婉婷,是福建工程学院的一名台籍教授,她长年关注乡村建设,愿意一头扑进龙岩永定区大岭下村的田野中去,带领村民共建美丽乡村。寒来暑往,邱婉婷经常组织学生住进大岭下,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带去了乡村振兴的“金点子”。一年多来,她一手创建福建工程学院乡建创客工作室,牵头筹备了大岭下乡村博物馆,发动村民开展净村活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积极谋划休闲农业发展道路……如今的大岭下,路宽了,水清了,景美了,游人也多了,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希望创造出村民想要的美好乡村生活!”邱婉婷为偏远乡村倾注的满腔热情与心血,令人为之动容。

    于是,在关注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台商李瑞河“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的动人故事。作为最早一批投资大陆的台商代表,李瑞河一手创建起天福集团,带动了大陆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变化;营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向路人推介奉茶理念;盖茶博物院,向世人传播茶文化;兴办茶业学校,为两岸培养新一代茶人。李瑞河半生打拼,一路向西,直至成为名扬天下的“世界茶王”,他用回乡三十载、“西山”再起的人生经历,生动诠释了何为“两岸一家亲”。“不是我爱台湾太少,而是我爱祖国大陆更多。”李瑞河的家国梦与故园情,同样也由衷地让人敬佩,让人感动。

    与此同时,在聚焦台青创业领域时,我还看到了“台湾烧仙草父子”陈漋翔和陈日嵘耕耘甜品事业的暖心故事,十几年来,他们一家人扎根福州,凭着一颗热忱之心,将烧仙草经营成了一份甜蜜的事业,被无数食客誉为“福州最地道的烧仙草店”,他们的故事同样令人鼓舞和感动。

    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我们身边,美丽而感人的故事一直都在,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值得我们走近,他们身上有着感人至深的温暖故事,有着更多人性的闪光点,作为新闻人,我们有责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冷暖诉求与喜怒哀乐,然后带着真情实感将这些故事呈送给受众,将这份“平凡中蕴含的感动”传播出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新的一年,作为对台新闻工作者,我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一线采访体验和观察视角,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既关注两岸关系和两岸政策新的发展走向,也善于发掘身边在闽台胞工作生活中的美丽画面和感人故事;既聚焦都市里打拼创业的台湾青年,也不忘那些守望乡土、反哺乡村的台农朋友,努力用镜头和笔杆去记录那些平凡中蕴含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