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福建政府网2017.3.15: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之后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7-03-15 访问次数: 494

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之后

日期:[ 20170315星期三 ]-- 海峡 --版次:[ 06 ]

本报记者李向娟

新闻话题

近段时间,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爆荧屏,成为朋友圈聊得最热的话题之一,也让传统文化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意味着,今后传统文化进校园将成为一种常态。

事实上,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并不难,实践中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何设置课程、开办活动、培育师资,让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校园传播,融入每个孩子的生活,并受益终身,才是两岸高校更应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邀请两岸专家学者会聚《海峡沙龙》栏目,一起分享经验、畅谈观点。

观点碰撞

特邀嘉宾:

曾绍旭台湾淡江大学荣誉教授、儒学研究者

吴仁华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三明学院校长、博导

王岗峰福建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孩子为啥要学传统文化

听涛君: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何意义?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两岸高校有哪些经验,现状如何?

曾绍旭:长期浸淫于优秀的诗词作品中,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审美品位,改变他们审视世界的方式,也能使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诗意、情趣。台湾东吴大学、世新大学、铭传大学、佛光大学等高校,都非常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有专门的学院与研究所、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开设了相关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了课堂。不过,受岛内政治形势影响,台湾高中新课纲把《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这种做法令人痛心和忧心。

吴仁华:传统文化要真正走入校园,不仅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请进课堂,并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通过参与活动、课堂学习,孩子更能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健康的人格。

刘健:三明学院注重学习朱子理学。我们领会朱子理学精髓,将“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等文化内涵写入校训。同时,打造以朱熹讲学为主题的群雕《大学之道》,打造讲述万寿岩古人类文明、客家文明、现代文明等故事集成的大型墙雕《精神与文明史诗》等。通过这种景观文化,师生们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潜移默化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王岗峰:在国际上,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各界认同,我们自身应当有这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就是一种根的教育,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其次,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还要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比如,用中华文化诠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课程设置两岸各有特色

听涛君:目前,两岸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课程如何设置?怎样让传统文化走出课堂,融入学生生活?

曾绍旭:从小学到高中,台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主要选自于儒家经典。初中阶段,语文课主要从古书中选取篇章,内容以儒家的著作为主。到了高中阶段,则设有语文课,以及上述提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教材》课程,内容包括选录“六子书”,即《论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比如,位于台北孔庙附近的大龙小学每年都参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学生一、二年级就要学习《弟子规》,三、四年级要学习《三字经》,五、六年级要学习《论语》等。

王岗峰:我自己长期研究严复文化,也着力推动严复文化进中学校园。从去年10月起,我们在福州八中进行试点,给孩子们讲述严复的故事,传播严复精神。而福州八中也打算建设严复学堂、严复塑像,让严复精神扎根校园。

刘健:三明学院不仅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也在人文社科、艺术类等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虽然我校以工科为主,但在学生社团中,传统文化类社团却占了1/4。这种参与性的“第二课堂”,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同学们也在快乐学习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吴仁华:开展“读、讲、演、展”系列活动,已成为我校的常态。“读”,即阅读经典;“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演”,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剧目展演;“展”,就是定期举办传统艺术展览会等。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也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我们已在全校开设《走进林纾》公选课,这是我省第一门以校史资源作为授课内容的课程,将创校先贤林纾的事迹、作品及学界相关前沿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广大学生感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师资力量如何才能跟上

听涛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在课堂上,两岸高校教师是如何传授传统文化的?在师资力量配备、人才培养方面,两岸高校有哪些好做法?

曾绍旭:在课堂上,台湾教师会把文言文、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综合起来讲述,让课程不枯燥。在师资培养方面,岛内大学的中文系学生,必须扎实地掌握传统文化课程,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贯穿教育始终。同时,两岸各年龄段的教学内容要规范化,建立适合孩子的教育体系。对于教学方法,也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吴仁华:福建工程学院主要通过搭建福建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福建乡贤文化教育基地、福建地方资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带动学科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同时,也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林纾学术研究高峰论坛、林纾国际学术研讨会、林纾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等,培育了一批青年教师,也吸引了优秀专家来参与。

刘健:我们也搭建了类似的育才平台,如牵头成立三明市地方文化研究中心、闽学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等平台,不仅吸引本校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吸引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参与其中,他们已成为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

网友微评

@人也灼心: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多为举办讲座、开展比赛之类,以此调动同学的兴趣。但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对于传统文化就不了解,无法做到言传身教。因此,建议学校方面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去学校教学。

@今天我不想吃火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虽然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传承它。我们更应该注重文化实践,才能真正探究文化传承的动因所在,而并非简单背一背古诗词、学几篇古文。

@白桃乌龙和桂蜜烤层:《中国诗词大会》有个13岁男孩叫叶飞,他经常在班上带头开诗词小课堂,引领诗词在同学中流传。其实,对于师资问题,可以依照此法让孩子们自主探讨,老师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班会课上,老师可以做诗词分享,或让擅长的学生带头展示。

@星语stone: 《中国诗词大会》很火,但我看到一些选手功利心太强,太注重比赛胜负,而不是真正了解诗词。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还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本质的美好为主。

记者点评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让学生以知促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过,传统文化要走进孩子的内心,还需要更多的传播形式。除了课堂传播外,应以更多元的形式,让孩子更乐意去触摸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真谛。也就是说,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载体,不仅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本身,还要紧扣流行文化元素,如运用动漫、纪录片、演讲比赛等介质,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对学习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情感,有了情感连接就会更深入地解读和了解传统文化,最后传播、发扬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演绎原创舞蹈《闽都女学》,展现林纾创办近代福州女学的历程。(资料图片)


多年来,台北孔庙举行祭孔大典时,担任佾生的台北大龙小学学生,都会以六佾舞献礼,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与赞颂。(资料图片)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