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日报》2016.12.26:李孝灯:平凡中见担当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7-01-05 访问次数: 558

李孝灯:平凡中见担当

  

□张李子 朱宇 林骁/20161226星期一 http://mbrb.greatwuyi.com/html/2016-12/26/content_96705.htm?from=singlemessage

15日,虽已是岁末农闲时分,杨正长等几名村民却在村口工地上卷起袖管抓紧施工。挑土、和泥、搅拌……好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次修缮的是延平区巨口乡田溪村水渠盖板工程。过去,村内许多水渠年久失修,导致堵塞、路面积水现象严重。再加上水渠表面没有任何覆盖,时有事故发生。

“估计今年底水渠就能完工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跌到沟里去,大伙儿还能顺便在家门口打点小工。自打李书记来以后,咱们村真是好事不断。”杨正长难奋地说。

杨正长口中的李书记,正是20144月从福建工程学院下派到田溪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李孝灯。

田溪村是一个老区村,交通不方便,且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们大多长期在外务工,村内常住人口仅三百人。令李孝灯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刚入村时召开的那场村民代表大会。

那天,通知下午六点半准时开始的村民代表大会,直到晚上七点半才稀稀拉拉地来了几个村民。会上,村民们有的抽烟,有的嗑瓜子,有的聊天。当李孝灯提出要引进项目,改善村貌时,大伙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村民反问道:“我们村本来就偏、就弱,能干出什么名堂?”

初来乍到的李孝灯顿时意识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虽然受挫,但我能感受到乡亲们内心深处对建设和发展的那份期待。”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办点实事,提振田溪村精气神。

很快,李孝灯就干出了在田溪村的第一个“名堂”。考虑到村内老龄化严重,20145月,李孝灯结合省民政厅农村幸福院工程争取资金43万元建起了整个村庄最新、最漂亮的一栋建筑——田溪村老人幸福院。在这里,老人可以看书、下象棋、打乒乓球,和过去只能挤在村部的一间小屋子里看电视相比丰富多了。

新建垃圾处理场、修建主干道绿化带和田溪公园、硬化一条村道、安装村主干道太阳能路灯、危房改造……两年多的时间,通过李孝灯的四处奔波和积极争取,一桩桩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田溪村面貌焕然一新。村主任赖孝忠笑着说:“现在提起李书记,大伙准会竖起大拇指呢!”

村美还得人富。为进一步促进村民增产增收,李孝灯决定从扩大田溪村传统产业——烟叶种植优势入手。田溪村拥有680亩优质洋面田,烟叶产量连续八年蝉联延平区第一名。

“无水是田,有水是溪。”田溪村名字的由来说的正是多年来烟农们最头痛的问题。受地理因素影响,田溪村河坝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汛期决堤的现象,那时,村民们辛苦耕作近500亩的烟叶、苗木全部被毁。

20154月,李孝灯向省水利厅争取小农水改造工程,投入80万元对田溪水坝进行加固。去年,该水库完成建设,交付使用,可抵御50年一遇暴雨。

在田溪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44人。同时村里残疾人较多,有残疾证的就达46人。如何提高村子的自我造血能力一直是李孝灯驻村以来最为关心的问题。

山里人要想致富,就得靠山吃山。对田溪来说,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纯洁无污染的农产品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李孝灯也曾琢磨过通过吸引外资让田溪的农家土货走出大山,但802县道和樟湖大桥通车需要时日,想要当下引进项目并不现实。

亲身尝试才能摸到门道。这是李孝灯的工作信条。201410月,他和另外6位村委集资购买了300只鸡苗。他从饲养到销售一路参与,为的就是给村里今后开展生态种养探探路。

今年8月,田溪村成立了明源种植合作社,休闲垂钓鱼塘和生态采摘园两个项目都在建设当中。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在合作社打打工,没有劳动能力的也可以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参股收益。

与此同时,随着近两年田溪村陆续摘得“国家级生态村”、“省级传统村落”两块金字招牌、巨口乡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田溪养在深闺的人文自然资源开始为人所知。福建工程学院在这里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明清时期的土厝、一望无际的麦田成为画家、作家们最青睐的写生基地。田溪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7996元提高到11186元,一张生态发展的蓝图已经在田溪村民眼前徐徐铺开。

明年4月份,李孝灯就要离开田溪村了。回忆自己下派的时光,他用平凡二字来形容。“没有轰轰烈烈,只有一天一天扎扎实实地工作。虽然辛苦,只要看到村民们重新有了奔头,有了一定让村里彻底变样的劲头,我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李孝灯(左)与村民商谈水渠修缮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