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转型升级的“集美经验”
集美区以“智能制造、品牌培育、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本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刘德英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主战场。当前,集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关键节点,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而作为老牌工业区、台商投资区和高校集中地,集美也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寻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集美模式”。
今天,我们走进两家落地集美的创新企业,并以此作为观察点来探寻区域的转型升级之路。
推进生产自动化
区政府出资补助“机器换工”
今年春晚上迈着整齐步伐的“跳舞机器人”,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其实在集美,就有一家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智能高端装备的企业——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不过,不像“跳舞机器人”那么酷炫,在思尔特的车间,你能看到的大多数是样貌朴实的机器手臂,它们可以替代人工从事又累又危险的焊接打磨等工作,并且更加高效精准。
去年,全市首个机器人及数控技术应用研发平台在集美成立,这个有指标意义的研发平台由思尔特和卫浴行业大佬路达、机器人领军企业ABB公司一起组建,首先在卫浴五金的抛光、打磨环节进行“机器换工”试水,促进精益生产。在公司董事长孙启民看来,“机器换工”不仅仅意味着用机器替代人工作业,“它是一个系统概念,涉及所有生产环节的变革。”在思尔特,共有200多名研发工程师致力于为不同的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经过多年发展,思尔特拥有6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至今已累计制造3000多套自动化装备,合作伙伴包括中联、厦工、长城汽车、通用五菱等知名企业。
生产自动化作为全球制造业的趋势,是实现生产智能化、个性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机器换工”作为实现提质增效、精益生产的有效手段,越来越为企业所用。去年,为引导和推动企业提升自动化水平,集美区出台“机器换工”补助政策:对于获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机器换工”专项补助的集美区企业,企业采购工业机器人整机或成套设备的,区政府按10%给予配套补助,且补助资金上不封顶。
集美区经信局负责人介绍,辖区目前已有海莱照明、新鸿洲等多家实施“机器换工”企业兑现了补助,而在今年,市、区两级还计划通过打造“机器人超市”,为机器人生产研发企业和用户企业搭建供需和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合力、为行业发展服务。
占领技术制高点
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灌口深青工业组团里有很多外表看上去相差无几的厂房,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即位于其中的一幢,这家外表低调的公司专业从事消防安全产品,虽然“其貌不扬”,却几乎与我们每个人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
公司董事长洪伟艺告诉我们,目前国内80%的客车都装有国安达用于发动机、电池消防的产品,“算下来平均每年全国有十几万到二十几万辆车应用我们的产品”,其中自然也包括厦门市场上的客车、公交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的推广,国安达也不断创新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消防方面与时俱进甚至超前研发,成为了行业“领头羊”。
一个例证是,这家企业不仅拥有70多项专利,还参与了多个有关客车消防安全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而在集美区,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企业还有不少。比如,国内楼寓对讲行业的龙头企业——立林科技是楼寓对讲“国际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国内羽毛球拍生产龙头企业——厦门伟士作为国家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参与编制《网球拍及部件的物理参数和试验方法》、《羽毛球拍及部件的物理参数和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等等。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对企业而言,通过标准化战略,不仅将提升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也有利于通过标准化战略使企业迅速占领“技术制高点”,赢得市场先机。
为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参与标准制定,早在2012年12月,集美区就发布实施了《企业标准化及品牌发展战略奖励办法》。去年,这份奖励办法再次修改,升级成为“全省力度最大”的鼓励政策,对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起草的单位,给予20万元到10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等。集美区也表示,将继续实施《企业标准化及品牌发展战略奖励办法》,力争用3年时间新增10个国家级以上标准化项目,推进企业加强技术、产品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链接】
集美模式
助工业转型升级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集美区提出将以“智能制造、品牌培育、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快工业制造模式向服务化、智能化转变,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近几年来,集美区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不仅加大力度鼓励机器换工、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还通过搭建平台向台湾“借智”、从高校“引智”等方式,探索工业转型升级的集美模式,提高产业发展层级和竞争力。
向台湾“借智”
引进专业团队帮企业找问题
为帮助辖区企业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集美区频频出招,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由政府牵线出资,引进来自台湾的“顾问”——中国生产力中心(台湾),借助台湾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协助企业找出问题、寻找方向,并进行“一对一”的诊断、辅导。
这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已让不少企业尝到甜头。生产力中心辅导团队深入到辖区企业,协助企业从营运方式到产品、品牌、文化进行转型。截至目前,已有建霖工业、谊瑞货架等14家企业完成全面“诊断”,新凯复材、立林科技等15家企业进入深度辅导。
“请进来,走出去”,集美区将这两种模式同步推进:不仅请来老师办各种培训班,还到台湾实地参观标杆企业。去年,集美区还推出内部顾问师培训计划,将企业经营者、高管以及生产者等纳入培训对象,为企业培养自己的顾问团队。相关人士评价,向台湾等先进地区“借智”,引进专业顾问机构为辖区企业进行专业诊断和辅导,改变了过去对台产业合作只是单纯引进实体产业、实体项目的状况,是对两岸产业深度合作的有益探索。
从高校“引智”
产学研合作加速企业创新
十多万高校师生成了集美独一无二的“资源富矿”,涌动着创新创业的巨大潜力。为了更好地将高校的创新“智力”转化为生产力,集美不断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努力,从2010年起,集美区已连续举办6届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成果对接会和5场辖区高校院所产学研科技项目专场对接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0多项,促进高校人才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在思尔特,企业与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以及厦大、哈工大等高校联合组建研究生工作站;国安达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保持密切合作。在集美,共有27家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先后完成18项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申请专利21项。此外,集美区先后与国内37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和完善了合作高校院所的专家信息库。
相关部门表示,集美区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保障机制、中介支持服务机制以及人才支持机制建设,探索出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区域创新中心”,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