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3.9.23:以“三轮驱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3-09-23 访问次数: 133

9月23日第06版:高教周刊

以“三轮驱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蒋新华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在国家建设中肩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福建工程学院办学117年来,始终把培养学生强势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和优势。2007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达96%以上,位居福建省高校前列。高就业率源于学校对人才目标的准确定位,对人才特色的准确把握,学校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四大特性,即务实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并以“三轮驱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学校始终把教师作为发展的主体力量,鼓励教师向双能型、复合型方向发展,重视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工程能力。学校启动实施了“3+3+3+3”人才工作计划,即博士和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各占专任教师30%以上,培育和建设30个教学和科研团队,每年选派到海外研修的教师达30人以上。
    加大了“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等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每年选派青年教师赴德国、加拿大和台湾、香港等地著名高校访学,开阔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

    优化学科专业,培养适销人才

    学校审时度势,树立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发展工科教育的思路。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已获批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积极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2011年,学校调整组建了6个学院,新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风景园林、审计学等新专业。积极推进校内专业评估,提升专业建设规范,已完成了第一阶段14个专业的校内评估,并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积极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标准

    构建“一二三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即“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三大平台、四个结合”,不断强化工程素质。一条主线:即坚持“学以致用”理念、以基本素质、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教育全过程。两个课堂:即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课题立项,创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奖励基金和实践创新学分。三大平台:即社会实践平台、工程训练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四个结合:即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
    实现以上四个教育结合的最佳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一是各系成立了“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研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产学合作单位和产学研专家的意见、建议及时修订培养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产学研合作共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在毕业设计实习环节,推行“毕业生导师制”、“设计实习一体化”,学校专门选拔了职称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作为毕业生导师,会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设计,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岗位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学校采用校企、校地融合模式,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学校与福建国脉(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国脉信息学院,与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TMT科学研究院等。
    近年来,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特征日趋明显。为适应此种变化,学校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正式成立中德国际工程师学院,深化与台湾高校交流合作,遴选出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湾明道大学、台南应用科技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最具优势专业并与之合作。此外,加强中美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实施“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作者系福建工程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