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013.7.28:“青年困惑”与“导师破局”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3-09-05 访问次数: 260

 

 

 

“青年困惑”与“导师破局”

www.fjsen.com 2013-07-28 20:34  周艾连 李琰之 来源:东南网

   背景:青年的困惑与迷茫总与时代紧紧相连,帮助青年从精神上解困、脱困,正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本职的大学教师思考和求索的课题。本期《新世代报告》关注两位颇受学生推崇的青年导师,在他们的公共课课堂上,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这里的“青年困惑”与“导师破局”是校园社会里的一场精神战斗。
        董海峰是福州大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老师,这门课的三尺讲台她已经站了十年。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她都会带领学生集体朗诵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诗作《青春中国》,作为结课仪式。“未来的中国就在我们手中,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好!”“同学们,老师跟你们约定,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一起铸造属于我们的青春中国!”次次结课,董海峰的激情都让在场的每位同学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另边厢福建工程学院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雷辉的课堂上,总是堂堂爆满,甚至平时“翘课成自然”的同学也会早早到教室占座,还有其他班级的学生前来“蹭课”。雷辉对学生的期望是,拥有健康的心灵和辩证的思维,而学生也曾对他说过:“你就像一位长者,不仅带给我们欢笑,更带给我们生活的哲理。”
        年轻人困惑很多,青年导师很忙。故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从容有分寸地为学生剥开更多生活的真相,是董海峰和雷辉始终在努力的方向。

       跳出个体小格局 减轻青年之痛
        如果你是福州大学即将上大二的学生,那你将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择公选课的老师。此时,会有学长学姐向你极力推荐或劝你pass掉董海峰,而理由都是同一个——她的课是“洗脑神器”。
        “三观重塑,强烈推荐”,“你会很有收获”,“点名制度严到爆,千万别选”,“‘毛邓三’选她你等着论文被退吧”……这些建议让学生无所适从,而董老师面对这些争议却很淡定,她告诉记者,“洗”字本身是个中性词,“洗脑”一词是褒是贬要看洗去的是什么,新装进去的又是什么。
        讲了十年的“毛邓三”,打过交道的学生也有五六千。董云峰对青年人的困惑有着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精神困扰一直没变,归根结底都是与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前途息息相关:就业、不公平待遇、大学无用论、无干爹无光明、普通人拼不过“富二代”“官二代”……“学生容易侧重关注媒体曝光的社会问题和身边批判性的言论,忽视或排斥吸收正面的观点。”董云峰说。
        在董云峰看来,很多学生看待社会收入差距时,放大了地区差距、城乡差异、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不法收入差距这些因素,而把个人奋斗、制度现状、马太效应、现阶段国力国情等合理因素给忽略了。而她一直在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把学生偏激和放大的观点看法调拨回适当的范围。
        全面、辩证、发展地看问题方法是董海峰作为教师想要教会学生的。她希望她的学生们能跳出自己切身利害的小格局看问题,“你要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的时候,才能了解为什么现在的政策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社会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董云峰说,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社会的困苦,也才能缓解自身的困苦。
        当学生提出社会公平的问题时,雷辉则是这样反问的:“这社会有不公平的事,只要是由人来处理,那就都会有偏差,全世界都一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市场经济的最高价值取向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真的靠实力绝对公平竞争,你,都准备好了吗?”
        雷辉觉得,学生对未来定位不准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尤其是在如今这个选择与被选择的时代,这个靠努力和能力才能赢得成就与尊敬的时代。于是人生激励成为他上课传递的重要内容。身为福建工程学院的教师,雷辉常对他的学生说:“一流的大学有三流的学生,三流的大学也有一流的学生。”更以自身经历的由贫穷农村娃走向福建省优秀教师的艰辛奋斗历程为佐证来告诉他的学生,他希望他们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能够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强调批判的底气 不谈批判的勇气

        每届学生上了近半学期的课后,都会对大政方针、理论思想等又红又正的内容感到乏味。而讲到中国政党制度、收入差距、反腐问题等课程内容时,学生反应就会比较激烈。雷辉上课时就曾遭遇过学生的尖锐提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想法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如果人人都不“利己”,那究竟谁来接受别人的“利人”呢?
        为了给心里拧着劲儿的学生顺顺气儿,董云峰都会在讲贴近现实的内容时将自己心里的“小九九”和盘托出。“你们是不是觉得老师看问题太正面,不敢批判?”这句之后同学们开始面面相觑、不敢说话。“我虽是一介女子,但是我并不缺乏勇气。”董云峰继续抛砖引玉。
        董云峰告诉学生,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因为批判而被认为有正义感有智慧,而不批判的人则被认为无正义感且胆小懦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你们觉得批判和不批判哪一个更需要勇气?”
“我不批判不是我没有批判的能力,而是我知道的信息和知识更全面一些,知道很多社会问题背后盘根错节的关联,了解一些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也知道一些制度的无奈和积极意义,也了解这些制度未来的发展和影响。”董云峰以直白的自我剖析,意欲点醒台下的学生:这个时代敢于去肯定值得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比批判更需要担当和勇气。
        董云峰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以全面的态度观点看待问题,不因认识偏差而错过有用的内容,也不因盲目相信而随波逐流。应该在众人批判时,也能找到值得肯定的东西;当众人肯定时,也能发现需要批判的东西。

        严厉或自由 不同方式殊途同归

        年轻人都喜欢寻找刺激,也都有懈怠的心理。那该如何把年轻人吸引到政治课堂来呢?两位青年导师各有“妙招”
        为了帮学生养成自律和集中精神的习惯,董云峰曾经实践过“笨办法”——要求学生每节课做笔记,并当堂上交,待她一本本批改后再发回;150-180人一起上的公共课,旷课逃课不新鲜。但董云峰的课堂实行定座制,拿着座位表一对,谁的位置空着一目了然。
        董云峰并不是看中“严师出高徒”,但是她希望她的课堂能帮学生养成受用终身的脱困的方法——学会自我控制和保持独自冷静思考。
        雷辉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他的课堂从不固定座位,也不常点名,但他在考核中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发言提问,也常常同学生分享其他人作业中的闪光点。学生通过阅读、提问、讨论、分享的方式参与课堂,使得雷辉的每一节课都不缺乏学生的笑声、掌声,课堂受到喜爱,逃课的人数自然越来越少。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转变方面,雷辉的原则是:多一些探讨式的思想交流,少一些说教式的灌输,多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少一些书面性用语,课件要简洁、精致而富有美感。雷辉认为,学生们不喜欢思政课,一方面是觉得这门课“没意思”,另一方面是感到“没用”。固而他努力通过丰富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最后结果。而在这点上,董云峰与雷辉不谋而合,她也认为尝试不同授课方式、探索授课形式,都是为了有效地洗去学生们有偏见、狭隘的旧知识,装进去更广、更新、更全面的知识。
        中国人好为人师,太多人用简单粗暴的结论式表达方式来对年轻人进行所谓“劝导”。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有句话说得很对:“人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所以其实青年导师们也懂得的,他们的劝诫并不会真正改变人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过来人的经验完全没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后来者走弯路。需要改变的只是方法,不要总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应该给出这个结论证明的过程。就像与其高八度对孩子吼着不要靠近电扇,倒不如拿根薯条放进去让他看到后果来得有效。而这些,就是青年导师们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