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2.11.22:超越血缘的爱:为同学尽孝16年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2-11-22 访问次数: 295

  超越血缘的爱:为同学尽孝16年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12-11-22      

李彭川、李德玲夫妇的全家福

陈戎

陶火生

顾志萍

罗志强

 

      16年前,宜宾市民李彭川、李德玲夫妇的独子李靱在车祸中不幸身亡。得知挚友去世之后,李靱的5位同学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义务,16年来,一直陪伴在他们夫妇身旁,填补他们内心的创伤,带给他们儿孙满堂的幸福。

        2008年,几位同学张罗着帮二老翻新老房子,希望让他们住得舒服些;为了充实他们的生活,干女儿还搬来电脑,让老两口有空就上上网,打发时间。李靱的同学赖红介绍,大家都把二老当父母,有啥人生大事也要跟二老说。 

         这5位同学尽孝16年的举动感动了许多网友。有网友评价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16年来坚持做好事,这是一种爱的延续、爱的传递,16年的尽孝在诠释人间孝爱有真情。

         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8月13日,新版“24孝”发布,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称,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 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据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版)》有望年底出台。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国几千年来传承的美德。本周的网络正能量,视频连线报道这件事的《宜宾日报》记者陈戎,与现场演播厅的3位嘉宾一起谈谈这5位同学坚持了16年的孝道给网友们带来的感动,以及现代人该如何尽孝,探讨这5位同学的行动为我们社会养老带来的启示。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对孝的渴望

主持人: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下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的?

         陈戎:在重阳节前夕,《宜宾日报》社做了一个策划,让记者分别走进宜宾的八县两区,去寻找敬老爱老的例子。我在各个社区走访之后,了解到在滨江社区有一对老夫妇,因为早年丧子,5个同学齐心照顾他们。在得到这个线索之后我就觉得很惊讶,同时也很开心。看到5个年轻人与老夫妇毫无血缘关系,却能在16年来一直坚守,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主持人:这两位老人是如何跟他的5个儿女相处的?

        陈戎:和其他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模式是一样的。平时有空,5个同学都会抽空到这对父母家里去关心、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惬意。在了解到老两口居住的房子时间比较久远,槽板烂得不成样子,部分墙体由于潮湿出现了剥落的情况,屋内的环境不是很好后,细心的干儿女们就开始张罗着重新翻修老两口的家。装修所用的材料都是干儿、干女们从市场上购买来扛到父母家的。

          同学们起初称老两口为“干爹”、“干妈”,之后关系更近一点了,就直接称呼为“爸爸”、“妈妈”。在和老两口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感谢这一群儿女,是他们为自己建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带给他们儿孙满堂的幸福。同时,这两位老人也明白这5个年轻人16年来的付出就是为了让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安享晚年。所以,即便丧子之痛萦绕在心中,他们也常常劝慰自己要好好生活下去,才不枉他们对自己的爱。现在他们这“一大家子”有了16个成员。

主持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罗志强:大部分网友都觉得这个故事很感人,评价跟帖最多的就是“感动”。还有网友提出血缘并不是维系感情的唯一纽带,而是身体力行的付出、心与心的交流。

         陶火生:首先是敬佩,其次就是平凡中的伟大。敬佩的是代人行孝,这反映了中国伦理当中“己欲达而达人”的崇高境界。自己对父母的孝心,兼顾到、延伸到别人身上。代人行孝,超越了血缘对情感的维系,他的根源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对孝道的渴望。

2.哪怕是一件琐事,对父母来说都是最好的慰藉

        【近日,网友“张志军”一篇“我为母亲买棉衣”的帖子,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帖子说:是啊,怎么样才算孝敬老人,说在嘴皮上不算,得付诸行动。什么样的母亲才算幸福?那就是老人不受冻,吃得饱,心里过得舒坦。有网友表示,读完帖子不自觉间已然泪奔。】

主持人:为什么这个帖子会打动这么多的网友? 

         陈戎:这个帖子所要表达的言下之意就是孝敬老人其实就在你身边。父母不需要你给予他们多么丰厚的物质,而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关心,哪怕是一件生活琐事,对父母来说都是最好的慰藉。

         顾志萍:父母不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要求孩子从物质上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们都希望孩子过得好,第一是平安,第二是奋斗,第三是自强,第四是要有真情的大爱。父母就是希望,不管儿女走多远,母亲、父亲手上牵着的这个风筝放得有多远,最终这个线是连着父母的心的。

         罗志强:如果那5位同学只是给他朋友的父母亲一些物质上的援助,可能感动不了这么多网友。只有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连挑对象都要让两位老人去审查,这才是真正感情上的交流。

        老实说,对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做得太差了。我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聊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和自己的学习方面的事情。有些家中的事问父母亲,他们总是觉得我们是小孩子,叫我们不要担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亲都不希望孩子为自己担心,却时时刻刻挂念着孩子们。
 
3.天涯毕竟是天涯,比邻才真的是比邻

主持人: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但是还有一句话叫“父母在不远行”。嘉宾怎么看?

         陶火生:我就是“父母在而远行”。我的老家在安徽,工作在福州。当时我从北京毕业后来福州工作,父母非常不愿意。毕业那年,每次谈到就业,母亲总是有一种不舍的依恋。但是我想追求自己的事业。现在我一个星期至少要打两次电话。
        古话说“父母在不远行”,恰恰是因为古代交通、通信不发达,一旦远行,将会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父母身体状况、生活状况。而今天,通信技术、交通的发达,出现了“天涯若比邻”的现象,我们可以很方便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但我还是想说,天涯毕竟是天涯,比邻才真的是比邻。如果在外工作,有空的话一定要回家看看,总比听到父母的声音更踏实。 

        顾志萍:去奋斗事业,父母说到底是理解的。但想念子女是难免的,我们要把它安排好,适时回家看看,适时地寄些照片,适时地与父母联系,最便捷的是视频。我现在都有重孙了,晚上把视频一打开,就会看到他们嬉笑、吃 饭。这些都是我们联络感情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济、年龄、工作性质,去选择我们能做到的,尽量去做,这就已经很好了。孝和顺,它是很一致的。孝是前提,顺是一种方法和途径。

        陈戎:距离和尽孝并不冲突,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有一颗敬老爱老之心。在外拼搏事业的年轻一代,可以每周与父母保持一次通话,节假日的时间尽量留给父母,多沟通,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

4.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到来

        【我省今年出台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方案即《福建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行动方案》,方案规定失独母亲年满49岁,每年可获得救助金4800元。】
 
主持人:两位受孝敬的老人是失独老人。失独老人在生活当中面临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陶火生:第一是精神的安慰问题;第二是生活资料的来源问题,因为很多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生活收入来源都要靠青壮年劳力;第三,有一些老年人年纪越大疾病越多,面临健康及护理问题。

主持人: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为这样的老人尽孝呢?

         陈戎:除了有政策让他们老有所养外,我们社会周围的成员,无论是志愿者还是非志愿者,都应该去关注这一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去帮扶他们,填补他们内心所空缺的一部分。

         陶火生:一个就是政府主导。第二个是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还需要一种专门的老人院。同时企业也发挥作用,比如有一篇报道说一个企业为员工发放孝工资,这就是企业在老年事业上的一种社会责任。

        第三就是要通过法律、制度、机制来进行保障。遇到那些有老不养的人,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权。

        第四要激发人们尊老爱老敬老的自觉意识,当然要靠宣传,让每个人内心的这种孝道,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顾志萍:我根据平时工作得出的一个数字,我们国家都市92%-93%的老人是要家庭养老。但是呢,现在家庭养老的功能在弱化,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个独生子女要负责4-8个老人,无论是经济、精神、时间,都没有办法应付。一些老人到最后是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想吃吃不下了,想走走不了了,照顾这些老人,工作量非常大。像这些老人在家里,子女就很难办。

         所以,第一,我主张首先把居家养老搞好;第二,发展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护理院来受理这些病比较重的、家庭照顾实在比较困难的老人。

  (东南网记者 倪羽 卢金福 实习生 陈虹虹 邱冬勇 魏文亮 李永贵)

  本期嘉宾
  陈戎:《宜宾日报》见习记者,《儿子车祸亡 五同学照顾其父母10余年》报道主笔。
 
  陶火生: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顾志萍:金秋老人院院长,副军职离休干部

罗志强:网友代表,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大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