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012.10.19:大学生暑期实践“路在何方”?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2-11-01 访问次数: 314

 

 大学生暑期实践“路在何方”?

 来源:东南网                  日期:2012-10-19            记者:王锦 古轩 陈丽娇 林斐然 周艾连 

实践队队员在临时宿舍里吃饭

 

 

队员们为留守儿童捐书

暑假是大学时代的福利,三年共六个月的大假,是大学生从青少年到成年过渡时期最完整、最集中,也最宝贵的个人时间,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利用暑假为自己的未来加分,是许多大学生思考过的问题。
 
有的大学生选择支教,想以有限的力量为贫困儿童的明天添一分色彩;有的大学生选择创业、兼职、实习等社会化的活动,试图突破自我;但也还有一些大学生则通过找关系盖章,用假实践证明蒙混过关。但就现状来看,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暑期实践,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或流于形式,或过于理想化,或与专业相差甚远。种种问题都需要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暑期实践的意义。诚然实践出真知,可模棱两可稀里糊涂的实践,这“真知”的含金量也不高。
 
走基层走的不只是形式
 
只有木床和草席,没有空调,没有热水供应,墙角残留着蜘蛛网,天花板挂的是老式吊扇……今年7月初,面对沙县三中简陋的住宿条件,来此暑期实践的大学生们没有惊讶,也没有嫌弃,反而是一脸坦然。“队员们大部分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这些大家早就预料到了,不仅没有为此困扰,反而有种回到中学时代的亲切感。”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三明实践队队长李永贵说。
 
沙县三中有16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占四分之一。李队长透露,此次社会实践是沙县三中校方主动与系团委联系,让大学生暑期实践团前来支教的。为此,系里组织了此次以“关注留守儿童、践行青春使命”为主题的支教活动,为期7天,主要内容是以趣味教学方式教授国学知识,并针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感恩教育。经过一周的报名、选拔、考察后,系里从50多报名者中择优选出21人,组成实践团队。
 
陈艺锋是此次三明沙县实践队队员之一,担任心理健康课授课老师。他说:“我得知系里有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时就报了名,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抱着学到很多东西的期望参加,可结果却令人十分惊喜。”
 
考虑到留守孩子的特殊性,陈艺锋把心理健康课堂变成了“说出你的故事”: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烦恼和快乐写在纸条上,与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有位同学提到他在担任班干部时被同学排挤的苦恼,陈艺锋现身说法,与大家分享了他在高中任班干部时的经历与感受,趣味又贴心的课堂打动了孩子们。“这堂课后,陈艺锋人气暴涨,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知心哥哥’、大家眼中的‘人气王’,我们可眼红了。”队员郑直调侃说。
 
“这次实践回来,我居然多了五位粉丝,心里挺开心的。一直到现在,那些学生还会给我QQ留言,把他们心中的故事和我分享。”陈艺锋说。虽然一堂课才45分钟,但是前期精心的准备用了近一个星期,PPT更是改了又改,“这次的备课准备和授课,让我的语言交际能力、场面控制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提高了很多。”
 
实践队带队老师安晓峰对这次的实践颇为满意:“去掉车程,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的实际相处时间仅五天四夜,但成果并不少。”师生们在沙县三中开展了趣味运动会、游园会、文艺晚会,同小朋友一起观看红色电影、埋许愿瓶、贴环保标语,还为留守儿童捐赠了上千本书及一批文具。此外,系部还与沙县三中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成功把“三下乡”变为“长下乡”。
 
据了解,工院暑期实践的审核标准是实践项目是否与专业、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今年暑假,和陈艺锋一样“报团”实践的福建工程学院学子有6000多人,他们被分在200多支队伍到福建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基层的团队占绝大多数。“今年,各院系的实践团队相比往年更加专业化,服务层次也有一定提升。今后,实践团队的也将继续朝着常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将服务社会同锻炼学生更加有效结合。”该校负责暑期实践工作的老师说。
 
从团省委的公开信息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大中专学校共组织约20万青年学生走进基层,围绕科技支农服务、“福建精神与青年担当”主题实践、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等10类重点项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话当事人
 
李永贵(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大四学生)
 
记者:想参加什么样的暑期实践?
 
李永贵:我对支教形式的暑期实践感兴趣,虽然知道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但至少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憧憬大学生活,起到鼓励作用。此外,我还想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我的志向是做新闻,我希望能多积攒经验。
 
记者:据你了解,现在高校现在的暑期实践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不足?
 
李永贵:我觉得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时间太短,像我们实践队只有7天。我觉得要达到实践预期效果,至少要半个月到一个月。
 
另外,我发现不实践只盖章的同学挺多的,一些同学都认为,现在不做暑期社会实践,不代表以后就一定在社会上做不好工作,所以没有必要参与。
 
记者: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暑期实践落到实处?
 
李永贵:我觉得客观上学校可以加强管理,严格审核学生的暑期实践证明表,好让学生们重视暑期实践;而主观上,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自愿地参与到实践中,就要让他们意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能学到学校里教不了的东西。
 
孩子们在新建的教学楼前游戏
 

歌唱比赛现场,孩子们在K歌

吃着自己煮的大锅饭苦中作乐
 

除了上课,支教学子们还会组织各种比赛

社团爱心志愿者的“尴尬”
 
“支教小学条件太好了,大家反而有种失落感。”刚来到甘肃裴家营小学,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西望队许多队员,都和队长胡艺馨一样,有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
 
裴家营小学校长介绍说,原来学校只有几间破旧的瓦房,教学设施更是非常简陋,去年地方教育部门和企业对这所贫困小学进行了资助,不仅新建了一栋新的教学楼,还置办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器材,现在学生不仅可以坐在宽敞的大教室里,还有“上机”课,并享受一顿免费的早餐。
 
然而这些好事,让转了两趟火车、从南到北颠簸30多个小时的厦大学子们有些失落。他们想象中的泥巴操场、满是锈迹的旗杆、没出过大山却渴望知识的“大眼睛”,都没有“兑现”。为心中完美的支教梦想精心准备一年的队员们甚至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胡队长说,他们支教的学校一般都来自西部校友的推荐,在这些被推荐的学校里,他们又会尽量挑选条件差的学校,裴家营小学已经是众多被推荐学校中地理位置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小学了。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西部的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教育更被重视,各级拨款,加上基金会、社会人士资助、企业捐赠等,许多学校的条件得到改善,很少再有那些破房子、烂黑板的学校了。”裴家营小学的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胡艺馨。
 
“条件变好了,这不是我们应该感到开心的吗?为什么要抱着‘过苦日子’的想法选择支教?”胡艺馨这样说服队员和自己。但为了让队员们下乡锻炼的心理落差不是那么大,她决定想法子让大家过上“苦日子”。
 
首先从解决吃饭开始,大家不再吃学校食堂,也不雇人做饭,而选择了队员自己做饭。20人被分成4组,人人轮流当炊事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之前几乎没有下过厨房,加上山区煮饭用的是土灶,光是劈柴、生火他们就很不习惯,饭煮得半生不熟是常事。但是过着如此不一样的日子,队员们却觉得支教很有意义。
 
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却高要求。教学科目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还有武术、舞蹈、历史、地理、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等8门拓展课程。由于孩子们求知欲强,一个队员有时要教3门课。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队员还与学生“一对一”结成对子,每个队员除了对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完全负责之外,还要经常家访,教会学生家长如何“家教”。
 
如此历练扫除了队员们最初的失落,他们与学生们愉快地度过了一个月,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胡艺馨总结道:“支教本来就是一种双赢的事,服务孩子,锻炼自己。条件好了,可以增加服务的范围,寻找更多的途径锻炼自己。”
 
其实类似的事在其他支教团队里也有发生。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另一支支教团队甘肃队,对口支教的几所学校,条件都比裴家营小学要好。
 
甘肃队队员邓晓薇告诉记者,其实,几年前这几所学校是甘肃省最贫困的几所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器材都配置不齐,许多孩子用的书都是几代学生传下来的。当时来到这样的学校支教,许多人都感觉触动很大、来得值,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两年,学校翻新了,配置了新器材,聘了新老师,大家再去支教时,总感觉不能有效地“发光发热”。
 
“如何服务,需要一代代人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就目前而言,我们的英雄情怀也要变一变,关注孩子的内心,改变他们的认识才是我们应该用苦心去经营的。”西部梦想社团社长满艺如是说。如何发挥一片炽热的赤子雄心、继续将服务进行下去,是类似西部梦想社团的学生志愿者团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话当事人
 
杨浩翔(厦门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大三学生)
 
背景: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西望队赴甘肃支教时,杨浩翔作为厦门大学鹭萌芽志愿者服务队队员,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河回族乡苏沁牧场小学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此次活动包括支教、普法、医疗内容,是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草根”志愿行动。他们为当地小学筹集了近13万元资金、物资.
 
记者:想参加什么样的暑期实践?
 
杨浩翔:我个人偏爱公益性的活动,我想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并不打算做出惊天的举动,只希望尽力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在理想和人生价值观上带来一些触动。我希望彼此都能得到正面的影响。
 
记者:据你了解,现在高校现在的暑期实践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不足?
 
杨浩翔:学校团委每年都会组织院系开展暑期实践,这种多以课题调研为主;也有一些学生自己行动,比如我有同学去马来西亚挖矿体验生活,有同学旅游,有同学去云南当义工,也有同学去企业或媒体实习。不足的话,我觉得是有些学校安排的实践太形式化,像任务一样分派到各院系,规定要交多少份暑期实践报告,然后就有人应付了事。
 
记者: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暑期实践落到实处?
 
杨浩翔:在我看来,在暑期实践中,学校和学生应是互帮互助的关系。可以是学校提供平台,让学生组团提交暑期实践策划方案,然后在硬件上给予支持,让学生自愿参加,而不是指派任务。形式和考核机制,也可以做些改变。只要目的是接触、了解社会,哪怕是体验式的实践也可以。而考核也可以通过拍短片、写故事或者画画等有创意的形式进行。写报告的方式太死板也太官方了。
 
暑期兼职是一场硬战
 
“原本也想参加系里的实践活动,到永泰义务支教10天。但用人单位招工一般早在6月底就已经招满。如果我参加学校的活动,就没办法再兼职工作了。”在闽江学院化工系的大三学生吴书贵看来,暑期兼职是一场硬战,必须有所牺牲。
 
最终他放弃了学校组织的实践,在福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兼职了50天。这是他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让他收获了酬金、成长,也经历了考验、艰辛。
 
考验从找兼职就开始了。寻找兼职岗位,吴书贵经历了一波三折。6月29日,学校考试结束,吴书贵便和林明杰、梅攀两个同学一起去福州某KTV参加服务员培训,但一天半后,一同学因没通过考核被辞退,吴书贵也随之自愿离开。
 
在随后的三天里,这三个大男生为找兼职逛遍了华林路的大街小巷,可用人单位不是只招女生,就是薪金太低,还有的直接不招暑期工,一直未“匹配成功”。第四天,他们终于辗转在金山一家工厂里找到了一份安装电路板的工作,可待正式上班时,却发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工作被换成了喷漆,三人便主动放弃了。
 
“我们三人当时约好,兼职只想锻炼自己、培养有用的工作经验,但是怎么就这么难呢?”吴书贵谈起这段充满挫败感的经历时,又气又恼。
 
吴书贵的校友、闽江学院中文系的李莎莎也向记者诉苦,虽然学校里、网络上有很多兼职的相关信息,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虚假信息,校内介绍兼职的正规渠道实在太少了。另外一位电子系的同学则说,没介绍信或学校推荐,个人寻找和专业挂钩的暑期兼职还是很困难。万事开头难。
 
7月4日,就在吴书贵准备放弃暑期兼职计划时,沮丧中拨通了同学张慧敏的电话,想发发牢骚,却意外得知她兼职的公司还在招人。三人立即参加了面试,终于正式开始了第一份兼职工作——销售某品牌学习机。
 
无论是业务培训还是上岗工作,吴书贵都觉得新鲜,也挺有收获。他告诉记者,通过兼职,首先学习到的便是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销售,需要和小朋友、家长打交道。我原来说话风风火火的,为了和小朋友打好关系,就得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回来后大家都说我‘温柔’了不少,从‘灰太狼’变成‘喜羊羊’了。”吴书贵不好意思地说。
 
对吴书贵来说,兼职带来的改变远远不止如此。由于要对顾客进行电话回访,难免会遇到一些抱怨或者有抵触心理的顾客。有一次,一个回访的顾客不听解释,足足把他骂了快半个小时,他只能在心里一直对自己强调公司的首要准则就是只要是顾客讲的都是对的,于是他坚持在电话那头不停说“对”,不停向顾客道歉。“那次真的感觉挺委屈挺难受的,不过公司的老总很好,他一直在告诉我们,要把最合适的机器推荐给顾客,要做换位思考。”
 
“今年我担任系里的团委副书记,我相信兼职教给我的换位思考思想、交流沟通能力、抗打击能力、团队意识都会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帮助。”经过50天兼职磨练,同学都觉得吴书贵成熟稳重了许多。他告诉记者,工作50天后,自己感触很深,觉得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都要好好规划规划,迷茫也少了一些。
 
对话当事人
 
吴书贵(闽江学院化工系大三学生)
 
记者:想参加什么样的暑期实践?
 
吴书贵:我想参加的是对以后工作就业有帮助的实践活动,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积累人脉。同时我希望有较为灵活的实践时间,是我去安排实践,而不是我被实践“安排”
记者:据你了解,现在高校现在的暑期实践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不足?
 
吴书贵:除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外,我有一些同学去做促销员、服务员之类的兼职,也有个别同学自己做调查,比如我的舍友就去广东为自己感兴趣的创业方向做摸底调查。明显的不足是,凭自己的力量,比较难找到对口的实践。我们去工厂实习,多是做些零件加工类的基础工作,虽然我们专业毕业后进工厂工作也是要从基础做起,但是我和我的同学大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实习岗位。
 
记者: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暑期实践落到实处?
 
吴书贵:我希望暑期由老师带队进工厂或企业去实习,老师可以帮我们跟对方争取实践权益,让我们多参与与专业对口岗位的锻炼。
 
“盖章运动”忽悠了谁
 
假实践、真盖章的“盖章运动”在大学生暑期实践中并不少见。泉州某学校大二学生刘发军(化名)在暑假前被辅导员告知:学生应在暑假期间结合专业,实际参与社会岗位工作,并提交一份“暑期专业实践心得”,未完成的学生将受到扣除学分的处分。
 
临近开学,小刘发现,全班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份漂亮的实践证明,有的同学甚至有三份。“其实找个地方盖章不难,我的证明就是父母找关系在一机关单位弄到的。”舍友小陈告诉他。
张巧婷(化名)是泉州某高校文学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她告诉记者,“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学校要求第三至第七学期内,在校学生必须进行个人的专业实践,暑期实践是和学分挂钩的,还有具体细则。”如该校广电专业暑期专业实践共占2个学分,可以提交作品、调研报告、结题报告等作为考评依据,还规定了在县级以上广播电台发表作品2篇以上加1分等学分的奖励措施。
 
虽然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暑期实践,但很多学生却剑走偏锋,钻空子、找门路盖章“混”学分。对此,厦门一所高校学生小李深谙其道:“我爸在的私营企业,一个暑假要帮人盖几十个章,都是潜规则了。”
 
泉州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小李则向记者反映,为了制造虚假实践表格,有的学生特意和几名同学凑钱私刻印章,“在淘宝上面刻印章并不需要开示相关的证明,很轻易就能制造出‘高端’的实践证明,店主也不会多问,老师一般也不会去核实。”
 
而一名已经毕业的同学告诉记者,大学时候辅导员每次都说收实践证明最后都不会仔细检查,很多明显抄袭的证明都可以蒙混过关。
 
对话当事人
 
冯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
 
记者:想参加什么样的暑期实践?
 
冯发:我希望暑期实践有意义,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我倾向创业等自己主动作为的实践活动,因为自己目标更明确,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比参加学校安排的来得收获大。
 
记者:在你看来,现在高校的暑期实践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不足之处在哪?
 
冯发:我现在接触到的暑期社会实践里,有一些流于表面,都在总结材料、宣传报道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实际效果,功利性太强。我听过一个走马观花的实践活动:学院领导和学生组团做社会实践,结果是去汕头、漳州等地“旅游”,同学还泡了温泉,带了土特产回来。
 
记者:如何让暑期实践真正落到实处,你有什么建议?
 
冯发:学校每年都有实践主题,但是一级级下来,暑期实践就变味了。有些评比机制不合理,导致大家在宣传报道上攀比;有些同学,特别是学生干部,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都是单纯地服从学校安排,目的性不明确,还不一定是自己想做的,直接影响了效果,也浪费了自己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