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1.9.17 : 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11-10-26 访问次数: 204

《中国教育报》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年9月17               记者 陈晓风 龙超凡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上,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学生智能车车队获一等奖。事实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并不是福建工程学院的“拳头”专业,该校各系均有一大批学生在全国赛事中获奖。
 
  福建现有20多所本科高校。福建工程学院学生何以能“一枝独秀”?学院院长蒋新华说:“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办学不跟风,学科不求全,找准定位,发挥所长,致力于培养能在基层一线胜任某个岗位工作、能够在工程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做到专业设置有自己的元素
 
  在紧贴海西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院十分注重专业设置的“率先”、“唯一”。学院先后在全省本科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并在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分别增加全省唯一的市政工程、燃气工程专业方向。
 
  “燃气行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燃气工程人才紧缺,而全省没有其他高校开设这个专业,因此毕业生供不应求。”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教授侯根富说。该专业两届毕业生全部被中国燃气、华润燃气等单位录用,就业率达100%。
 
  “只有做到专业设置有自己的‘元素’,避免与其他院校‘撞车’,专业优势才会凸显,人才培养才不会出现同质化。”蒋新华认为,福建新兴产业——海洋经济人才紧缺,但这不是学校的强项,因此不会仓促申报开设该专业。
 
  对于非工科专业,学院突出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比如,工程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基于建筑业的工程管理人才;法学专业,侧重“工程法学”。同时,各院系努力使本专业与同类院校相区分,比如,同样是土木工程专业,省内“211”高校侧重桥梁结构,福建工程学院则侧重施工、工民建方向。
 
在实战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在学生就业跟踪中发现,水电方面人才紧缺,便增设了水电方面的课程,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谙熟水、暖、电,毕业生一下子成了“抢手货”。
 
  类似的事例在福建工程学院并不少。“专业设置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增设‘核心课程’,确保毕业生能在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副院长陈文哲说,工科学生必须在实战演练中强化动手能力。
 
  为此,学院不少院系利用“案例驱动”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机电系机械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前,都要分组完成项目式的专业综合实践,保证毕业生都能熟练掌握设备调试类、机电与综合调试类等9类基本操作。
 
  工科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学院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一批省级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各工科专业在校内均建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学院拥有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分中心等8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建设位列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前茅。 
 
  除了在实验室学习外,该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让学生在做项目中获得“实战经验”。自2009年以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256个、省级奖项441个。
 
企业参与办学让毕业生就业无忧
 
  该校黄键教授自主研发的“基于超级电容的混联式”驱动总成,用于混合动力客车,节油率可达25%以上,仅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便在杭州、天津、北京等地投放市场200多台,当年增加产值1.6亿元。这是福建工程学院主动服务企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企业从合作中尝到甜头后,心甘情愿参与办学,使校企合作“两情相悦”。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福州、泉州等4个地方政府部门及253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企业也成为在校生实习、见习的“最佳选择”。今年暑假,福建联合动力集团为2008级机械专业学生提供43个实习岗位,结果有100多人报名。
 
  不仅如此,企业还主动参与到学院的办学中,目前学院部分专业由企业安排课程设计和项目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训与实习岗位,组织学生参与产品的开发和测试,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而课题则来源于企业工程实际,通过长时间在企业“真刀真枪”的演练,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如今,学院已培养了13万余名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毕业生成为众多企业的争抢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