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2009.2.12:“学士后”教育成鸡肋?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09-07-03 访问次数: 335

“学士后”教育成鸡肋?


 

   来源:《海峡都市报》        日期: 2009年2月12日

         我省新近推出“双学位”和“双专业”政策,以期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对此“回炉”的做法未必买账,而专家更表示新政治标不治本,学生“回炉”须慎重
    
         本报讯 我省今年开始试行接纳尚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返校接受继续教育,计划招收2万人,其中本科院校试行“双学位”、“双专业”,高职高专院校仅试行“双专业”教育。同时,省里还适当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招收社会急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人;而今年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也拟从去年的3000人提高到5000人。
         对于这一系列鼓励应届毕业生返校再教育的新举措,有人认为这样能缓解就业压力,让学生多掌握一门学问,为高校毕业生增加了一个选择。也有人认为这样会浪费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感更强,对延缓就业压力仍是局部和暂时的治标之举,相当于让应届本科生自己买单再读一个“学士后”。新政甫一推出便有鸡肋之嫌。 
     
学生反应:“回炉”本校没啥吸引力
    
        目前各高校已经陆续开学,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等高校不同院系的部分同学,仅有2位同学表示,如果能够提升学历的含金量,例如福建工程学院的学生可以跨校修读厦门大学的双专业,那么愿意返校继续接受两年教育。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如果返校修读仍在本校则没什么吸引力。
       “已经在校园里读了十几年的书,还是尽早参加社会实践更重要。虽然现在工作难找,但用两年时间总能找到吧。”闽江学院的小程同学认为,这样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治标不治本,只会拖延学生就业的时间,增加后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压力。
     而一些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前提下,重返学校学习一门有助于自己找工作的专业,既可以避免盲目地凑合工作,又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多一份技能多一份就业机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苦练内功才有希望。 
     
专家建议:“回炉”适合特定人群须慎重选择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就业指导主管翁坤海表示,政府鼓励应届毕业生返校修读“双专业”和“双学位”,意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而且掌握多专业知识也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但毕业生切不可随大流,或为了规避就业压力而返校“回炉”,必须要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做具体分析,明确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做出最符合切身利益的选择———用两年时间继续接受教育,还是用两年时间找一份工作。

        “有些职业特长很有优势的学生未必要依赖所学专业来求职,这些人通过个人的特长就不难找到工作。”翁坤海举了个例子,有位学生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管理专业,如果仅凭这个专业想在城市里求职是相当不具备优势的,但这个学生在校时就开始兼职,具备了职场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很强,求职的有效性很高。后来顺利被一家公司录用,职位是人力资源管理。 
     
 翁坤海建议三类人可以考虑返校接受再教育:
    
        ●毕业生原来所学专业属于基础性学科或长线专业,目前在求职中暂时遇到困难的。本次“双专业”招生范围主要包括为信息、石化、机械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工学类专业以及应用文科类专业,属于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利用两年时间继续学习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职业特长不明显或者缺乏职业竞争力的人。这部分毕业生可以结合返校修读的机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毕竟这次大规模招生门槛较低,只要符合高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的,向本人所在高校提出申请后可免试入学,比考研容易很多。 
     
        ●对自己大学专业有遗憾的人。每年都有学生在高考录取时被调剂到不满意的专业,在高校又得不到转专业的机会,这次开放的“双专业”和“双学位”无疑给这部分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可以顺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