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快报》2007.11.13:外来校长蒋新华另辟蹊径 我培养的是脚踏实地干活的人
发布者: 宣传部 更新日期: 2007-11-21 访问次数: 1416

外来校长蒋新华另辟蹊径我培养的是脚踏实地干活的人


 
 
        作为福建工程学院的首任校长,他缺席了成立大典,远在美利坚埋头苦读,让全体师生翘首以盼半年之久;在非典最为猖狂肆虐的时候,他却谢绝所有挽留马不停蹄启程归来。

      “对于我们新升的本科院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定位在人才培养的中下游,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脚踏实地留在福建干活的人,特别是省里急需的工科人才。”蒋新华平静地为福建工程学院定下这样的基调。


迟到半年 首任校长非典中归来

         2003年6月,正是非典肆虐的尖峰时刻,交通萧条人心惶惶。从美国飞往上海的可容纳三四百人的航班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十人,蒋新华就是其一。

        在他登上飞机之前,很多美国朋友说:“你们国家的非典那么严重,你还敢回去,不如再呆一段时间。”蒋新华说:“我已经有约了,不能失信。”

        和蒋新华有约的,正是福建工程学院。2002年8月,福建省委为新合并的新兴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向教育部征求校长人选,教育部推选了正在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研修的蒋新华。

         蒋新华当时作为中南大学的骨干,是教育部2000年“重点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出国研修项目”的第一批培养对象。

        当时省里让蒋新华提些条件,蒋新华提的唯一要求,就是等他结束在美国的学习后再赴任,这一等就是半年。2003年6月,顾不上非典的阴影,蒋新华结束学习后立即启程回国,期许已久的福建工程学院迎来了当时福州本土高校中最姗姗来迟的校长。

        从湖南长沙出发到美国,却回到了福建福州,从中南大学铁道校区主任变成福建工程学院首任院长,蒋新华和福建工程学院一起迎来了新的篇章。

另辟蹊径 办省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尽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初到福建工程学院,蒋新华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原先工作过的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大学都是老牌高校,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都有着深厚的积淀。

         而刚刚“专升本”的福建工程学院,前身是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师资结构、思想观念等都处于专科水平,底子薄、基础差,目标、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都亟待质的突破。

        在蒋新华看来,首先要处理好的是办学的定位问题。在福建省这样一个高等教育还不是很发达的局面下,每个大学都有它的定位。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教育的阶段,高考录取率已到达63%、64%。所以这个时候高等教育要分类。”

       “一类是国家985重点大学,像厦大,培养研究型人才;其次是211学校,培养研究和设计型相结合的人才;再一类应该是国家的两三百老牌大学,比如师范大学、农林大学,在几十年的办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而我们学校作为新办的本科院校,办学的经验、师资、渠道都不是很成熟,定位就要另辟蹊径。我们和专家讨论的结果是:办一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五年来持续走高、如今名列全省前茅的就业率和第一志愿报考率表明:我们的学生是受社会欢迎的,而我们学校也是受学生青睐的。办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定位是科学的、正确的。”

就业之路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福建高校十五六万的学生里,只有30%是工科学生,全省各地特别缺乏工科的人才,而海峡西岸的地域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形势,蒋新华和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研讨下,拟定了一条颇有特色的办学思路:以工科为主,多科协调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原来学校专科的基础上,办一些其他学校没有的而福建省急需相关人才的专业,比如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当时是我们学校第一个申报的,现在不是房地产很热吗?”

        “有些专业别人也有,我们就尽量优化,加强理论上的教学,但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是保持原来专科的优势;如果人家很强的,我们就有所不为了,你怎么办也赶不上人家。”

         “清华大学是工科为主,可能到福州、厦门来的学生寥寥无几;福州大学也是以工科为主,可她的学生留在福州、厦门可以,到三明、到龙岩就未必会去;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可以,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的,就是要到一线去解决任务的!”

        上手快,基础扎实,作风朴实,能够扎下根来,又有团队精神,这就是蒋新华所拟定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的方向。

         蒋新华说:“五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发展很快,2002年只有6000多学生,而且绝大部分是专科生,现在学校已经有1.5万多学生,其中1万多是本科生。”

          2002年福建工程学院第一志愿报考率只有10%,2003年上升到60%,2004年是110%,2005年就上了120%,2006年、2007已经是150%-160%了。这所新兴本科院校办学四年后,接受本科学士学位授权点评估时,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被推荐为其他院校的参考对象。

幕后故事
当一名教师
是我一生的理想

         做客“校长访谈系列”的前几位校长,都是福建本土人士;蒋新华则是个地道的湖南长沙人,话音里带着浓浓的长沙味……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当一名教育者,这是我一生的理想。”蒋新华说,自己是当年湖南医科大的校内子弟,从小生活在高校的环境里,对生活的幻想就是在学校里工作,拿根教鞭上上课,做做研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蒋新华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进入大学后废寝忘食地学习。

        “那是一种很狂热的学习,每天晚上教学楼、图书馆人都是满的,宿舍是空的,晚上10点以后人潮涌动,足以让大家都觉得中国是大有希望的。”

        “现在的大学生和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无法相比,好像变得不爱学习了?”

        “现在的学生求学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现在是应试教育为主,他们读了一二十年都读厌倦了。像我们(文革)休息了六七年,如果让你们也休息个六七年,你们也会很努力。”

          通过努力,蒋新华如愿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当他还是个年轻助教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获得了满堂喝彩:计算机芯片各个角的高电能、低电能,每一个电波变化都那么复杂,可他在黑板上却信手画来,很受学生的追捧。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不看讲稿,非常生动,我当时就立志将来要做这样的老师,有爱心,专业精益求精。”

         从出色的大学教师,成长为系主任、副校长,直至福建工程学院的掌门人,蒋新华说:“到福建当了这个校长担子更重了。每年看着一批一批的学生进来,然后每年送出去。我觉得特别有这种职业的自豪感,做老师很光荣,这个跟我小时候的梦想有关。”

    “我们都是一般的人。一个机遇让我当了这个校长,但校长不是永远的,不过当个五年、八年,但是这个教师是永恒的。”